西南交通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4

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南交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援藏计划培养单位、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学堂被迫停办。1905年,学堂在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1906年,增设矿科,更名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1908年,学堂由清政府邮传部直辖,更名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的邮传部被民国政府交通部取代,学堂归交通部直辖,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学校奉教育部、交通部令,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下设北京、唐山、上海三个学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1922年,交通部改组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大学和南洋大学,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同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唐山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同年,交通部重组交通大学,总部在上海。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同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铁道部,学校暂归铁道部直辖。11月,交通大学移归铁道部后,交通大学改称铁道部交通大学,下设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工程学院,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抗战变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行并入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1938年,武汉沦陷,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由于此校名在校内引起争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归教育部直辖,迁回唐山原址办学。

西南交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学校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我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我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我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2008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5年12月,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月,学校与中国公路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月,学校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合作协议。5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学校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2021年9月,被确定为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2月17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更名)、设计艺术学院(组建)揭牌仪式在犀浦校区举行。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12月,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挂靠西南交通大学。

2023年1月4日,西南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成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重组揭牌。4月8日,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理事单位。5月,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揭牌成立。9月6日,西南交通大学、广安市科技局、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广安签约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广安技术转移中心。10月9日,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开园。10月11日,西南交通大学实验小学(成都石室蜀都犀方路小学)正式揭牌。

2024年2月4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南交通大学2023年度获批新增“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地球探测”两个本科专业。3月20日,西南交大·内江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西南交大技术转移(内江)分中心、西南交大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中心(内江)分中心揭牌,关节外科智能诊疗新技术及装备、基于电火花超声复合的粉末制备设备、智能移动复合机器人等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2024年3月31日,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

2024年4月,西南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华为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成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6月26日,郫都区、西南交通大学与蜀道集团就共建西南交通大学郫都先进制造科创园项目举行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实现了西南交大科创园“一园五区”建设率先突破。

2024年7月9日,资阳市乐至县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校地双方围绕共建“西南交通大学乐至技术转移中心”深入交换意见,并签订合作协议。

2024年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西南交通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书院、中心),开设本科专业95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医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门类本科专业 53 个、理学 8 个、管理学 10 个、经济学 3 个、文学 10 个、法学 3 个、艺术学 6 个、农学 1 个、医学 1 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A序列,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进入世界前50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US NEWS学科排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50余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学校设立扬华讲座教授、扬华学者、特聘研究员等特色岗位人才,大力度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此外,还聘请了近50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名誉、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成功获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有74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7个;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校有7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着力建设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同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和“暑期国际课程周”等在地国际化项目涵盖全部年级;建有6个国家外专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办有5本国际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相关改革实物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有40余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累计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1项,其中参与特等奖2项,主持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批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人才评价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建设名单。当前,学校正以锻造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大力推进“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5.8亿元)”和“准环对称仿星器(总投资2.8亿元)” 大科学装置建设, 以及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及试验线建设。通过设立前沿科学研究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底,学校图书馆及各院系分馆、资料室累积纸质藏书量逾311万册,各类型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41个(含自建1个),电子资源(折合)馆藏量1540余万册。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还是首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文献2万余册,其中包括清廷御赐给我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44册,清代前期刻印的《六经疑问》《禹贡锥指》《周礼述注》等珍贵善本古籍数十种。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各类纸质藏书378.4万册,生均纸质图书57.71册/生,新增纸质图书66.76万册,图书流通量7.57万本册;拥有电子图书278.1万册,电子期刊161.78万册。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包括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SElsevier、Springer、Taylor&Francis、Wiley、SCI、SCOPUS、EI等学术资源库。各类教学信息资源涵盖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优质示范课程、通识课、视频公开课,国内高级视频公开课,国家教学竞赛视频等,种类丰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54年创刊,主要刊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信息报道;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文摘的引文源。被美国Ei 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德国《数学文摘》,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收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ISSN 1672-4747, CN 51-1652/U)创刊于2003年,是教育部主管、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管理分会战略合作期刊。季刊,每季末月20号出版。本刊主要关注交通运输系统运营管理与信息化相关创新理论方法研究,尤其鼓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领域热点的探索与创新,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强国、川藏铁路、碳中和与碳达峰、自动驾驶、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

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与生物摩擦学)主要关注生物系统的表面、界面以及相关摩擦学问题,由西南交通大学和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创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是一本国际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专注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新兴技术。期刊涵盖了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列车系统、真空管(如超级高铁)运输等方面的内容,提供权威和全面的评论、前沿研究的原创文章。

《Advances in Bridge Engineering》是由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形成一个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及时推进桥梁工程,这里也是中国与世界分享桥梁工程最新成果的重要场所。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西南交通大学校徽成盾牌状,在校徽的左上角是地质锤;右上角是“唐山”字样和铁轨;左下角是荒地上的两棵大树;右下角为水准仪。在大树与水准仪之间是“交大”字样;中间的“西南交通大学”字样是后人加上的。

整个校徽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当时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的特点。

学校校旗为蓝底白字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例为3:2。校旗中央印有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47年5月15日,在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重新确定原交通大学之校训为唐山工学院之院训。

1916年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学校以94分的成绩获全国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部为此除给学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范源濂特奖“竢实扬华”匾额一方。

“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1929年10月,交通大学决定确立校歌和院歌。经1930年1月和5月专案审查委员会两次审议讨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唱响在唐山校园。院歌歌词由曾任唐院国文和历史教员的国学大师吴稚晖先生创作。

1947年5月15日,学校举行了唐山复校暨51周年校庆活动,重新公布了修改后的院歌。

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举行115周年校庆,将《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曲谱稍作修改后,确立为《西南交通大学校歌》。

社团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工会于1949年唐山解放之后正式成立,工会致力于团结和动员广大工会会员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围绕学校中心努力工作,为学校发展作贡献。校工会多次获得上级部门工会的表彰,先后获得过高校工作竞赛评比一等奖和“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奖”;校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被全国教科文卫工会表彰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等荣誉。

西南交通大学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包括:“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传统茶文化体验系列活动,《一所大学的抗战》观影活动,西南交通大学“献礼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国韵文化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走进西南交通大学等活动。

“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系列活动:2024年4月25日,“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的老师来到犀浦校区五食堂,在大厨的指点下,端出精心烹制的糖醋排骨时,这也意味着本次“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系列活动圆满落幕。美食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传统美食文化。丁怀喜老师指出,糖醋排骨是糖醋味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道大众喜爱的汉族传统名菜。鲁、浙、川、淮扬四个菜系中都有这个菜。。为弘扬传统饮食文化,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技能,提升生活品质,校工会携手后勤保障部工会饮食服务中心,在今年三八节之际开设“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班,邀请厨艺名家现场传授传统佳肴烹饪技艺。活动分为4期,吸引了60余名教职工积极参与,先后学习了水煮鱼、口水鸡、干锅兔、糖醋排骨等烹饪技巧。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2023年,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12期承唐讲坛邀请到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重庆市音协主席、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以及民族歌剧《尘埃落定》的主演一起走进西南交通大学,以讲座音乐会的形式带领师生们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在本次讲座式音乐会上,刘院长以“讲演结合,赏析并重”的形式与交大师生们畅聊了艺术的功能、歌剧的概念并解析《尘埃落定》。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军琪表示,用优秀剧目重新演绎文学名作、让民族歌剧走进大学校园,不仅让经典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师生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挥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共有成都九里、犀浦、东部(国际)和峨眉四个校区,共占地5000余亩。

犀浦校区

犀浦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邮编:611756。

犀浦校区3号教学楼位于校内东门入口附近,东北侧临校区主要入口轴线景观带,北面与图书馆相望,东侧通过交流带与4号教学楼相对,西面临湖。犀浦校区3号教学楼于2018年5月正式施工,历经34个月,建筑总面积达76375.18平方米,教学楼地上裙楼5层、塔楼17层、地下2层,楼内有智慧教室28间、多媒体教室48间、教师工作间及其他办公用房823间,是西南交通大学建校历史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投资最多、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建筑,以及第一个具有不动产证的单体建筑。

九里校区

九里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邮编:610031。

九里校区始建于1986年,1989年9月正式启用。占地约1195亩,建筑面积53万余平方米。

峨眉校区

峨眉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区路二段6号,邮编:614202

峨眉校区毗邻风景秀丽、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峨眉山景区,是西南交通大学四校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区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校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底蕴丰厚,素有“花园学府”的美誉,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与生活设施。2018年7月,学校成立峨眉校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代表学校领导和统筹处理峨眉校区全域工作,开启了峨眉校区发展进程的新阶段。2021年7月,学校成立教育培训学院,落地峨眉校区。教育培训学院拥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高校统战工作培训基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等资质,主要负责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实习实训、研学游学以及会议论坛等业务。

东部(国际)校区

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三岔TOD。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东部(国际)校区是成都市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正式办学所在地,建设用地102亩,地上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8个校园综合体由空中连廊有机联系,建筑高度90至150米。成都东部(国际)校区毗邻成都东部新区市民中心、西部金融创新中心,配套完善、交通便捷。三期工程于2022年7月开工,净用地面积约1.9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1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15万平方米,包括2个综合体,主要功能为图书馆、报告厅、综合展览馆、信息中心、科研与教师办公用房、科研平台与教师公寓等。在三期工程主体封顶前,前两期工程分别于2022年11月和2023年5月相继封顶。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犀浦校区南大门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南大门坐落于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犀安路999号,这座校门由河北省唐山市政府赠建,寄意交大不忘曾经的唐山岁月,支持唐山的科教发展。大门坐北朝南,作为交大人文景观线的起点,自然是领略交大犀浦校区风光的最佳入口。站在门外抬头注视,这座高大建筑生出的恢宏气势让人不禁心生敬仰。整个大门仿照当年唐山校园的老校门,形无二致。说到唐山校园的老校门,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14年,中国第一位建筑设计师,唐山交通大学(交大前身)校友庄俊承接了唐山交通大学的校舍设计。当时清华学校开始大兴土木,庄俊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做校区建设规划和部分设计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庄俊设计了一对姊妹校门方案,一个赠给了曾经培养教育过自己的母校唐山交大,一个留给了当时自己任教的清华大学。这也正是无数后人困惑交大校门与清华园大门为何如此相似的原因。庄俊的留学背景以及与墨菲的合作经历,使得西方古典主义元素自然融入他的建筑理念,也体现在唐山交大校门的设计中。中西合璧的仿文艺复兴卷柱式大门,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中段四根简约版的多立克(Doric)式——即柱身无凹槽的塔司干(Toscan)式装饰柱立在高大的柱础上,中间大两旁小的三扇拱券门,檐部额枋线脚粗大厚实,两端用巴洛克式涡卷装饰,大气而不失精巧。

虽然当时唐山交大校门与清华园大门十分相似,但是看上去要更加宏伟,这是因为唐山交大校门在高度设计上要比清华园大门多三块大砖。1976年一场世纪之灾将唐山交大校门毁于一旦,学校后来找到庄俊设计的图纸重新修建了一座大门。而清华园大门也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今天看到的是经过修复的清华园大门,高度上也有所增加。因此今天的清华园大门与犀浦南大门看起来更为相似。

校史浮雕墙

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南大门,沿着承唐路往北直行到底,一面宽大的浮雕墙静卧在南广场中,上面写满了交大的峥嵘岁月。这是犀浦校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竢实扬华”校史浮雕墙。

2006年,交大举行110周年校庆,北京校友会为母校捐建了这座浮雕墙。墙上“竢实扬华”四个大字是对学校百余年来精神内核的凝练总结。其中“竢”意为“等待”,“实”为“果实”,“扬”为“发扬”,“华”为“光辉”或“中华”之意,寓意“等待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进一步发扬今天的光辉或扬我中华”。四个大字周围以高低错落的浮雕呈现出了交大在山海关、唐山、贵州、峨眉、成都五个时期的校门。浮雕墙正上方是学校校徽,由半透明材质制成;右上角有四只和平鸽,形似数字“110”,表示浮雕墙是为纪念交大110周年校庆而建;左侧的玻璃展框里是一张石刻的毕业证书,这是交大第一届(1900届)学生土木专业张孝基先生的毕业证书,也是我国大陆地区现存最早的毕业证书之一,原件收藏在交大校史馆内。右侧是西南交通大学校歌,歌词由近代文化学术伟人吴敬恒先生填写。“竢实扬华”最早源于1916年的全国高校教学评比。当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大前身)报送了王节尧、茅以升的作业参评并荣获全国第一名。近代教育家、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先生特别颁授匾额一方,亲笔书四个金色大字:“竢实扬华”。

校友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5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西南交通大学。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